OSI Model 7 Layers Explained in Computer Network

常见网络术语

这里是一些常见的网络术语,为了充分理解本文,你应该熟悉它们。我会在接下来谈论 OSI 各层的时候使用这些术语。

节点

节点(node)是连接到网络的物理电子设备,比如电脑、打印机、路由器等等。如果配置正确的话,节点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的收发。

节点可以彼此相邻,其中的节点 A 可以直接连接到节点 B。节点之间也可以有中间节点,例如节点 A 和节点 B 之间可以放置一个交换机或路由器。

通常,路由器将网络连接到因特网,而交换机运行在网络内部,促进内网通信。了解更多有关集线器、交换机和路由器的信息

举例:

主机(host) 将是你在网络中遇到的另一个术语。我将把它定义为一种需要具有 IP 地址的节点。所有的主机都是节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节点都是主机。

链路

链路(link)连接网络中的节点,它可以是有线的,比如以太网,也可以是无线的,比如 WiFi。

链路要么是点对点的(节点 A 与节点 B 相连),要么是多点的(节点 A 与节点 B 和节点 C 相连)。

我们也可以在谈论信息传输时将其描述成一对一与一对多的关系。

协议

协议(protocol)是一组相互商定的规则,允许网络中的两个节点交换数据。

“协议定义了管理通信过程中语法(可通信的内容)、语义(如何通信)以及同步(何时通信以及通信的速度)的规则。协议可以由硬件、软件或二者的组合实现。协议可以由任何人创建,但是最被广泛采纳的协议都是基于标准的。” —— The Illustrated Network

有线和无线链路都可以有协议。

虽然任何人都可以创建协议,但是基于因特网组织(例如,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发布的标准的协议通常是最被广泛采纳的。

网络

网络(network)是一组计算机、打印机或任何其它想要共享数据的设备的通用术语。

网络的类型包括:LAN、HAN、CAN、MAN、WAN、BAN 或 VPN。从这里了解更多。

集线器、网桥、交换机、路由器

  • 网线是物理层的硬件
  • 集线器(Hub)是物理层的硬件,连接所有的线路,广播所有信息
  • 网桥(Bridge)是数据链路层的硬件。网桥隔离两个端口,不同的端口形成单独的冲突域,减少网内冲突。网桥在不同或相同类型的 LAN 之间存储并转发数据帧,根据 MAC 头部来决定转发端口,显然是数据链路层的设备
  • 交换机(Switch)是数据链路层的硬件,相当于多端口的网桥。交换机内部存储 MAC 表,只会将数据帧发送到指定的目的地址
  • 路由器(Router)是网络层的硬件,根据 IP 地址进行寻址,不同子网间的数据传输隔离

比特、帧、数据包、数据段、报文

PDU:Pr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指对等层协议之间交换的信息单元。PDU 再往上就是数据(data)。

在 OSI 模型里,PDU 和底下四层相关:

  • 物理层———比特(Bit)
  • 数据链路层———帧(Frame)
  • 网络层———分组、数据包(Packet)
  • 传输层———数据段(Segment)

第五层或以上为数据(data)。也有一种说法是,应用层的信息称为消息、报文(message),表示完整的信息。

MSL、TTL、RTT 是什么?

MSL(Maximum segment lifetime):报文最大生存时间。它是任何 TCP 报文在网络上存在的最长时间,超过这个时间报文将被丢弃。实际应用中常用的设置是 30 秒,1 分钟和 2 分钟。

  • 应用场景:TCP 四次挥手时,需要在 TIME-WAIT 状态等待 2MSL 的时间,可以保证本次连接产生的所有报文段都从网络中消失。

TTL(Time to live):IP 数据报在网络中可以存活的总跳数,称为“生存时间”,但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时间。该域由源主机设置初始值,每经过一个路由器,跳数减 1,如果减至 0,则丢弃该数据包,同时发送 ICMP 报文通知源主机。取值范围 1-255,如果设置的 TTL 值小于传输过程中需要经过的路由器数量,则该数据包在传输中就会被丢弃。

RTT(Round trip time):客户端到服务端往返所花时间。RTT 受网络传输拥塞的变化而变化,由 TCP 动态地估算

拓扑

拓扑(topology)描述的是节点和链路如何在网络配置中组合在一起,通常用图描述。这里是一些常见的网络拓扑类型:

网络由节点、节点之间的链路和管理节点间数据传输的协议组成。

无论网络的规模和复杂度如何,你都可以通过学习 OSI 模型和七层网络来理解所有在计算机网络中发生的事情。

OSI 模型

层(layer)

层是对网络上的功能和行为进行分类和分组的一种方式。

在 OSI 模型中,层的组织结构从最具形态和最物理到不太有形,虚拟但更接近最终用户。

每一层都 抽象 低层的功能,直到最高层为止。最终用户是看不到所有其它层的所有细节和内部运作的。

Please Do Not Tell the Secret Password to Anyone

  • Please |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 Do |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 Not | 网络层(Network Layer)
  • Tell (the)|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 Secret | 会话层(Session Layer)
  • Password (to)|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 Anyone |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要牢记:虽然某些技术(比如协议)在逻辑上比起其它层来说可能“属于”某一层,但并非所有的技术都完全契合 OSI 模型中的单个层。例如,以太网(Ethernet)、802.11(Wifi)和地址解析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程序在不只一层上工作。

OSI 只是一个模型,一个工具,并不是一组规则。

OSI 从上到下分为 7 层:

  • 应用层:应用层协议定义的是应用进程间的通信和交互的规则,不同的网络应用需要不同的应用层协议
  • 表示层:把数据转换为能与接收者的系统格式兼容并适合传输的格式
  • 会话层:在数据传输中设置和维护电脑网络中两台电脑之间的通信连接
  • 传输层:向两台主机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
  • 网络层:基于网络层地址(IP地址)进行不同网络系统间的路径选择
  • 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
  • 物理层:在局域网上透明地传送比特,尽可能屏蔽掉具体传输介质和物理设备的差异

TCP/IP 参考模型

从上到下分为 4 层,对应于 OSI 中的 5 层:

  • 应用层:对应于 OSI 参考模型的应用层,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定义的是应用进程间的通信和交互的规则,不同的网络应用需要不同的应用层协议。协议包括 SMTP、HTTP、FTP 等
  • 传输层:对应于 OSI 参考模型的传输层,为应用层实体提供端到端的、通用的通信功能,保证了数据包的顺序传送及数据的完整性。“通用的”是指不同的应用可以使用同一个运输层服务。协议包括 TCP、UDP
  • 网络层(或网际互联层):对应于 OSI 参考模型的网络层,主要解决主机到主机的路由问题。协议包括IP、ICMP 等
  • 网络接入层:对应于 OSI 参考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负责相邻的物理节点间的可靠数据传输。协议包括 ARP、IEEE 802.2 等

TCP/IP 参考模型各层常见协议

将“网络接入层”进一步分为“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得到五层协议模型。各层的常见协议如下:

TCP/IP 协议层 协议 作用
应用层 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FTP 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进行文件传输
SMTP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是一个在网络上传输电子邮件的标准
TELNET Telnet 是服务器远程登录控制的标准协议与主要方式
DNS 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是域名和 IP 地址相互映射的分布式数据库
SSH 安全外壳协议(Secure Shell)是一种加密的网络传输协议,可在不安全的网络中为网络服务提供安全的传输环境
DHCP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的主要作用是集中管理、动态分配 IP 地址,提升地址的使用率
传输层 TCP 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
UDP 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是一个简单的、无连接的、不可靠的、面向数据报的通信协议
网络层 IP 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l)是用于分组交换数据网络的一种协议,功能包括寻址、路由、尽最大努力交付数据包
ICMP 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用于返回通信环境的错误消息。traceroute 和 ping 都是基于 ICMP 消息实现的,traceroute 是通过发送含有特殊 TTL 的包,然后接收 ICMP 超时消息和目标不可达消息来实现的;ping 则是用 ICMP 的“Echo request (8)”和“Echo reply (0)”消息来实现的
IGMP 因特网组管理协议(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管理 IP 协议多播组成员
RIP 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IGP),是距离向量路由协议的一种实现
OSFP 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Open Shortest Path First)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IGP),使用 Dijkstra 算法计算最短路径,是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一种实现
BGP 边界网关协议(Border Gateway Protocol)是互联网上一个核心的去中心化自治路由协议,属于矢量路由协议。BGP 用于互联网上,将自治系统视作一个整体;每个自治系统使用 IGP(代表实现有 RIP 和 OSPF)进行路由
数据链路层 ARP* 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通过 IP 寻找 MAC 地址
ARQ 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reQuest)是一种错误纠正协议
物理层 IEEE802 IEEE 802 指 IEEE 标准中关于局域网和城域网的一系列标准,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有以太网、令牌环、无线局域网等
  • ARP 协议:ARP 协议应该属于哪一层?一种说法是属于网络层,因为 IP 协议使用 ARP 协议;另一种说法是属于数据链路层,因为 MAC 地址是数据链路层的内容。在 OSI 模型中,ARP 协议属于链路层;而在 TCP/IP 模型中,ARP 协议属于网络层。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第一层是 物理层。第一层中有很多技术——从物理网络设备、布线到电缆如何连接到设备之间的一切。另外,如果我们不需要电缆,那么信号的类型和传输方式是什么(例如,无线宽带)。

第一层的数据单元是比特(bit)。

比特是可传输数字信息的最小单元。比特是二进制的,要么为 0 要么为 1。字节(byte)由八个比特组成,用于表示单个字符,比如字母、数字或符号。

根据硬件设备支持的数据速率(传输速率,每秒或每毫秒的比特数量),比特被发送到硬件设备或从设备发出。这个过程是同步的,从而保持单位时间内发送和接收比特的数量相等(这被称为比特同步)。比特的传输方式由信号的传输方式决定。

节点可以发送比特、接收比特,或者收发兼顾。如果节点只能收或只能发,那么该节点采用的就是单工模式。如果节点既可以收又可以发,那么该节点采用的就是双工模式。如果一个节点可以同时进行收发操作,那么它就是全双工的,否则就是半双工的。

最初的以太网是半双工的。如果采用了正确的设备,现在也可以选择全双工的以太网。

如何排查物理层中的问题

这里是第一层中要当心的一些问题:

  • 电缆失效,例如电线损坏或连接器损坏
  • 网络硬件设备故障,例如电路损坏
  • 东西正被拔出(我们都遇到过……)

如果第一层出了问题,第一层以上的任何东西都不会正常工作。

没有列出第一层中的各种技术,而是为这些技术创建了一个更大的分类。鼓励读者进一步学习每一种分类:

  • 节点(设备)和网络硬件。 设备包括集线器、中继器、路由器、计算机、打印机,等等。这些设备内的硬件包括天线、放大器、网卡(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等等。
  • 设备接口机制。 电缆如何连接到某个设备,以及连接到设备上的哪个地方(电缆连接器和设备插座)?连接器的大小和形状如何,它有多少个引脚?决定引脚处于活动状态还是非活动状态的东西是什么?
  • 功能和程序逻辑。 连接器中每个引脚的功能是什么——发送还是接收?决定事件顺序,以便节点能够开始与第二层上的另一个节点通信的程序逻辑是什么?
  • 电缆协议和规范。 以太网(CAT)、USB、数字用户线(DSL,Digital Subcriber Line)等。规范包括最大电缆长度、调制技术、无线电规范、线路编码和位同步(下文还有更多)。
  • 电缆类型。 选择有屏蔽或非屏蔽双绞线、非双绞线、同轴电缆等。从这里了解更多电缆类型
  • 信号类型。 基带一次一个比特流,就像铁路一样——只支持单向。宽带同时包含多个比特流,就像双向高速公路一样。
  • 信号传输方法(可能是有线的或无线的)。 选择包括电(以太网)、光(光纤网络、光纤)、无线电波(802.11 WiFi,a/b/g/n/ac/ax 变种或蓝牙)。如果是无线的话,则要考虑频率:2.5 GHz 还是 5 GHz。如果是有线或以太网的话,则还要考虑网络标准,例如 100BASE-T 和相关标准。

TL;DR

第一层包含的是基础设施,它让网络通信变成可能。

它定义了用于激活、维护和停用网络设备之间的物理连接的电气、机械、程序和功能规范。

有趣的事实:深海通信电缆在全世界传输数据。这张地图会让你大开眼界:https://www.submarinecablemap.com/

第二层是 数据链路层。它定义了数据的传输格式、可以在节点间流动的数据量大小、数据流动可以持续的时长,以及在流中检测到错误时应采取的措施。

使用更加正式的技术术语描述如下:

  • 线路规划。 谁应该交流多久?节点传输信息的时间应该持续多久?
  • 流量控制。 应该传输的数据量是多少?
  • 错误控制-检测和校正。 从电尖峰脉冲到卑鄙的连接器,所有的数据传输方法都有可能出错。一旦第二层的技术告知网络管理员有关第二层或第一层的问题,系统管理员就能为后续几层纠正那些错误。第二层主要关心的是错误检测,而不是错误校正。

第二层内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子层:

  • 介质访问控制(MAC,Media Access Control): MAC 子层负责分配硬件标识号,这个标识号被称为 MAC 地址,它能够唯一标识网络上的各个设备。两个设备不应该有相同的 MAC 地址。MAC 地址在硬件制造时就分配好了,位于网卡当中,大多数网络都会自动对其进行识别。交换机会跟踪网络上所有的 MAC 地址。在这里这里了解更多有关 MAC 地址的信息,在这里进一步了解网络交换机。
  • 逻辑链路控制(LLC,Logical Link Control): LLC 子层处理帧的寻址以及流量控制。速度取决于两个节点之间的链路,例如以太网或 Wifi。

第二层的数据单元是 帧(frame)。

每一帧都包括一个帧头、主体和一个帧尾:

  • 帧头:通常包括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 MAC 地址。
  • 主体:由要传输的比特组成。
  • 帧尾:包括错误检测信息。当检测到错误时,根据实现或网络的配置或协议,帧可能被丢弃,或者错误会被报告给上面的层,用于进一步错误校正。例如,错误检测机制的有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和帧校验序列(FCS,Frame Check Sequence)。从这里了解更多有关错误检测技术的信息

帧的大小通常有一个最大值,这个值被称为最大传输单元(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巨型帧的大小超过了标准的 MTU,从这里了解更多有关巨型帧的信息

如何排查数据链路层中的问题

  • 可能在第一层上发生的所有问题
  • 两个节点间的连接(会话)不成功
  • 成功建立但又间歇性失败的会话
  • 帧冲突

TL;DR

数据链路层允许局域网内的各节点彼此相互通信。这一层建立了线路规划、流量控制和错误控制的基础。

网络层(Network Layer)

第三层是 网络层。 通过路由器在网络间或跨网发送信息。不仅仅是节点到节点的通信,我们现在还可以进行网络到网络的通信了。

路由器是第三层的主力——它们是在第三层中必不可少。路由器跨越多个网络移动数据包。

路由器不仅通过连接到网络服务提供商(ISPs,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提供因特网访问,还跟踪着所在网络中的一切(记住交换机跟踪的是一个网络中所有的 MAC 地址),它所连接的其它网络,以及在这些网络中路由数据包的不同路径。

路由器将所有的地址和路由信息都保存在路由表中。

这里是一个简单的路由表示例:

第三层的数据单元是 数据包(data packet)。通常,每个数据包都包含一个帧加上一个 IP 地址信息的包装。换句话说,帧被第三层的地址信息封装了。

数据包中传输的数据有时也被称为 负载(payload)。每个包都拥有到达目的地所需的一切,但是它能不能成功抵达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第三层上的传输是无连接的、尽力而为的——除了将流量发往它应该去的地方,它们不会做任何事。更多与数据传输有关的协议在第四层。

节点一旦连接到因特网,它就会被赋予一个因特网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地址,它看起来要么像 172.16.254.4(IPv4 地址),要么像 2001:0db8:85a3:0000:0000:8a2e:0370:7334(IPv6 地址)。路由器在它们的路由表中使用 IP 地址。

IP 地址通过地址解析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与物理节点的 MAC 地址相关联,ARP 用节点对应的 IP 地址解析 MAC 地址。

ARP 通常被认为是第二层的一部分,但是由于 IP 地址在第三层以下都不存在,所以 ARP 也是第三层的一部分。

如何排查网络层中的问题

这里是第三层中要当心的一些问题:

  • 所有可能在之前各层中出现的问题 :)
  • 路由器或其它节点故障或无功能
  • IP 地址配置不正确

很多第三层问题的答案都要求使用像 pingtraceshow ip route 或 show ip protocols 这样的命令行工具。在这里了解更多与有关一至三层问题排查的信息。

TL;DR

第三层允许节点连接到因特网并跨越不同网络发送数据。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第四层是 传输层。在这里,我们会深入探讨了两个节点之间连接的具体细节,以及信息是如何在它们之间进行传输的。第四层建立在第二层的功能之上——线路规划、流量控制和错误控制。它提供面向连接的数据流支持、可靠性流量控制多路复用等服务。

这一层也负责数据包的分段,或者说数据包如何被拆分成小片并发往整个网络。

不像上一层,第四层也理解整个消息,而不只是每个独立的数据包的内容。根据对整个消息的理解,第四层不再一次性发送所有数据包,从而管理网络拥塞。

第四层的数据单元有好几个不同的名字,对于 TCP 而言,数据单元是数据包。对于 UDP 而言,包被称为数据报(datagram)。为了简化,将只使用数据包这个术语。

第四层中最有名的两个协议是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TCP 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协议,优先保证的是数据的质量而不是速度。

TCP 显式地与目的节点建立连接,并要求在数据传输时进行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握手操作。握手能够确认数据已经被接收。如果目的节点没有收到所有的数据,TCP 就会要求进行重传。

TCP 也会确保数据包以正确的顺序交付或者重组。从这里了解更多有关 TCP 的信息

UDP 是一个无连接的协议,优先保证速度而不是数据的质量。UDP 不要求进行握手,这也正是它被称为无连接的原因。

因为 UDP 不必等待确认,所以它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发送数据,但并非所有的数据都能成功传输,我们也不会知道哪些数据传输失败了。

如果信息被拆分成多个数据报,除非这些数据报都包含一个序列号,否则 UDP 无法确保以正确的顺序重组数据包。从这里了解更多有关 UDP 的信息

TCP 和 UDP 都将数据发往网络设备上的特定端口,这些网络设备都有自己的 IP 地址。IP 地址和端口号的组合被称为套接字(socket)。

套接字是一种通信机制,凭借这种机制,客户/服务器(即要进行通信的进程)系统的开发工作既可以在本地单机上进行,也可以跨网络进行。也就是说它可以让不在同一台计算机但通过网络连接计算机上的进程进行通信。

套接字是支持TCP / IP的网络通信的基本操作单元,可以看做是不同主机之间的进程进行双向通信的端点,简单的说就是通信的两方的一种约定,用套接字中的相关函数来完成通信过程。

Differences between TCP and UDP - GeeksforGeeks

The OSI Reference Model | Foundation Topics | Pearson IT Certification

从这两个link中    了解 TCP 与 UDP 这两个协议之间的更多差异和相似之处。

如何排查传输层中的问题

这里是第四层中要当心的一些问题:

TL;DR

传输层通过将消息分割成多个数据包提供端到端的消息传输,支持面向连接的和无连接的通信。

会话层(Session Layer)

第五层是 会话层,负责建立、维持和终止会话。

会话建立在两个网络应用之间,是双方商定好的连接。还是有节点的,但是第五层不需要保留节点的概念,因为它是之前各层抽象出来的(关心)的概念。

所以会话是一个建立在两个特定的用户应用之间的连接,其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需要考虑:

  • 客户端与服务器模型:请求信息的应用被称为客户端,拥有被请求信息的应用被称为服务器。
  • 请求与响应模型:在建立会话的过程和会话期间,不断有来回的信息请求,还有包含被请求信息的响应或者是“嘿,我没有你要的东西”。

会话持续的时间可以非常短,也可以非常长,有时会话也可能会失败。

根据所采用的协议,会话可能会启动各种故障解决程序。根据所使用的应用程序/协议/硬件,会话可能支持单工,半双工或全双工模式。

第五层中协议的例子有网络基本输入输出系统(NetBIOS,Network 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和远程过程调用协议(RPC,Remote Procedure Call Protocol)等等。

从这里往上(第五层及以上),网络关注的是与用户应用程序建立连接以及如何向用户展示数据。

如何诊断会话层中的问题

  • 服务器不可用
  • 服务器未被正确地配置,例如 Apache 或 PHP 配置
  • 会话故障——断连、超时,等等

TL;DR

会话层负责初始化、维持并终止两个用户应用程序之间的连接。它响应来自表示层的请求,并向传输层发起请求。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第六层是 表示层,负责数据的格式,比如字符编码与转换,以及数据加密。

托管用户应用程序的操作系统通常包含第六层中的程序,这个功能并不总是被网络协议实现。

第六层确保第七层中的用户程序可以成功地消费数据,当然还有最终数据的展示。

有三种数据格式化方法需要注意:

  • 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ASCII,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这个七位编码技术是字符编码中使用最广泛的标准。ASCII 的一个超集是 ISO-885901,它提供了西欧语言所必需的大多数字符。
  • 扩充的二进制编码的十进制交换码(EBDCIC,Extended Binary-Coded Decimal Interchange Code):由 IBM 设计,用于大型机。此编码与其他字符编码方法不兼容。
  • 万国码(Unicode):可以使用 32 位,16 位或 8 位字符的字符编码,它尝试容纳所有已知的字母。

从]以下links了解有关字符编码的更多信息。

How Unicode relates to prior standards such as ASCII and EBCDIC | IBM Documentation

Unicode, UTF8 & Character Sets: The Ultimate Guide — Smashing Magazine

What Every Programmer Absolutely, Positively Needs to Know About Encodings and Character Sets to Work With Text

加密:SSL 或 TLS 加密协议位于第六层。这些加密协议为网络上的节点提供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功能,帮助确保传输的数据抵御恶意用户的攻击。TLS 是 SSL 继任者。

如何诊断表示层中的问题

这里是第六层中需要当心的一些问题:

  • 驱动程序不存在或损坏
  • 操作系统用户访问级别不正确

TL;DR

表示层负责格式化与加密数据。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顾名思义,这一层最终负责支持用户程序使用的服务。应用程序包括安装在操作系统中的软件程序,比如因特网浏览器(例如 Firefox)或文字处理程序(例如 Microsoft Word)。

应用程序可以在后台执行专门的网络功能,也可以要求第七层中专门的服务。

例如专门创建电子邮件程序,它在网络上运行并利用第七层中网络功能(比如电子邮件协议)。

应用程序也可以控制用户交互,比如安全检查(例如 MFA)、识别两名参与者的身份、初始化信息交换等。

这一层中运行的协议包括文件传输协议(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安全壳协议(SSH,Secure Shel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因特网消息访问协议(IMAP,Internet Message Access Protocol)、域名服务(DNS,Domain Name Service)和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虽然这些协议中的每一个都服务于不同的功能,运行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从较高的层次看,它们都促进了信息的交流。

如何诊断应用层中的问题

  • 所有之前各层中的问题
  • 软件应用程序配置不正确
  • 用户操作失误

TL;DR

应用层拥有用户应用程序运行所需的服务和功能,不包括应用程序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