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

进程间的通信是通过 send() 和 receive() 两种基本操作完成的。具体如何实现这两种基础操作,存在着不同的设计。 消息的传递有可能是阻塞的非阻塞的 – 也被称为同步异步的:

  • 阻塞式发送(blocking send). 发送方进程会被一直阻塞, 直到消息被接受方进程收到。
  • 非阻塞式发送(nonblocking send)。 发送方进程调用 send() 后, 立即就可以其他操作。
  • 阻塞式接收(blocking receive) 接收方调用 receive() 后一直阻塞, 直到消息到达可用。
  • 非阻塞式接受(nonblocking receive) 接收方调用 receive() 函数后, 要么得到一个有效的结果, 要么得到一个空值, 即不会被阻塞。

上述不同类型的发送方式和不同类型的接收方式,可以自由组合。

从进程级通信的维度讨论时, 阻塞和同步(非阻塞和异步)就是一对同义词, 且需要针对发送方接收方作区分对待。

基础知识

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

操作系统为了支持多个应用同时运行,需要保证不同进程之间相对独立(一个进程的崩溃不会影响其他的进程 , 恶意进程不能直接读取和修改其他进程运行时的代码和数据)。 因此操作系统内核需要拥有高于普通进程的权限, 以此来调度和管理用户的应用程序。

于是内存空间被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内核空间,一部分为用户空间,内核空间存储的代码和数据具有更高级别的权限。内存访问的相关硬件在程序执行期间会进行访问控制( Access Control),使得用户空间的程序不能直接读写内核空间的内存。

当进程运行在内核空间时就处于内核态,而进程运行在用户空间时则处于用户态。
在内核态下,进程运行在内核地址空间中,此时 CPU 可以执行任何指令。运行的代码也不受任何的限制,可以自由地访问任何有效地址,也可以直接进行端口的访问。
在用户态下,进程运行在用户地址空间中,被执行的代码要受到 CPU 的诸多检查,它们只能访问映射其地址空间的页表项中规定的在用户态下可访问页面的虚拟地址,且只能对任务状态段(TSS)中 I/O 许可位图(I/O Permission Bitmap)中规定的可访问端口进行直接访问。

进程切换

上图展示了进程切换中几个最重要的步骤:

  1. 当一个程序正在执行的过程中, 中断(interrupt) 或 系统调用(system call) 发生可以使得 CPU 的控制权会从当前进程转移到操作系统内核。
  2. 操作系统内核负责保存进程 i 在 CPU 中的上下文(程序计数器, 寄存器)到 PCBi (操作系统分配给进程的一个内存块)中。
  3. 从 PCBj 取出进程 j 的CPU 上下文, 将 CPU 控制权转移给进程 j , 开始执行进程 j 的指令。

几个底层概念的通俗解释:

  • 中断(interrupt)

    CPU 微处理器有一个中断信号位, 在每个CPU时钟周期的末尾, CPU会去检测那个中断信号位是否有中断信号到达, 如果有, 则会根据中断优先级决定是否要暂停当前执行的指令, 转而去执行处理中断的指令。 (其实就是 CPU 层级的 while 轮询)

  • 时钟中断( Clock Interrupt )

    一个硬件时钟会每隔一段(很短)的时间就产生一个中断信号发送给 CPU,CPU 在响应这个中断时, 就会去执行操作系统内核的指令, 继而将 CPU 的控制权转移给了操作系统内核, 可以由操作系统内核决定下一个要被执行的指令。

  • 系统调用(system call)

    system call 是操作系统提供给应用程序的接口。 用户通过调用 systemcall 来完成那些需要操作系统内核进行的操作, 例如硬盘, 网络接口设备的读写等。

从上述描述中, 可以看出来, 操作系统在进行进切换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内存读写操作, 这带来了一定的开销:对于一个运行着 UNIX 系统的现代 PC 来说, 进程切换通常至少需要花费 300 us 的时间

进程阻塞

上图展示了一个进程的不同状态:

  • New. 进程正在被创建.
  • Running. 进程的指令正在被执行
  • Waiting. 进程正在等待一些事件的发生(例如 I/O 的完成或者收到某个信号)
  • Ready. 进程在等待被操作系统调度
  • Terminated. 进程执行完毕(可能是被强行终止的)

我们所说的 “阻塞”是指进程在发起了一个系统调用(System Call) 后, 由于该系统调用的操作不能立即完成,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于是内核将进程挂起为waiting状态, 以确保它不会被调度执行, 占用 CPU 资源。

在任意时刻, 一个 CPU 核心上(processor)只可能运行一个进程 。

IO模型

用户线程发起IO操作后(比如读),网络数据读取过程分两步:

  • 用户线程等待内核将数据从网卡拷贝到内核空间
  • 内核将数据从内核空间拷贝到用户空间

同步阻塞IO

用户线程发起read后让出CPU一直阻塞直到内核把网卡数据读到内核空间,然后再拷贝到用户空间,然后唤醒用户线程

同步非阻塞IO

用户线程发起read后,不阻塞,反复尝试读取,直到内核把网卡数据读到内核空间,用户线程继续read,这时进入阻塞直到数据拷贝到用户空间

阻塞和非阻塞指的是发起IO操作后是等待还是返回,同步和异步指的是应用程序与内核通信时数据从内核空间拷贝到用户空间的操作是内核主动触发(异步)还是应用程序触发(同步)

IO多路复用

一个进程虽然任一时刻只能处理一个请求,但是处理每个请求的事件时,耗时控制在 1 毫秒以内,这样 1 秒内就可以处理上千个请求,把时间拉长来看,多个请求复用了一个进程,这就是多路复用,这种思想很类似一个 CPU 并发多个进程,所以也叫做时分多路复用。

我们熟悉的 select/poll/epoll 内核提供给用户态的多路复用系统调用,进程可以通过一个系统调用函数从内核中获取多个事件。用select/poll/epoll监听多个io对象,当io对象有变化(有数据)的时候就通知用户进程。好处就是单个进程可以处理多个socket。

IO多路复用机制,核心思想是让单个线程去监视多个连接,一旦某个连接就绪,也就是触发了读/写事件。就通知应用程序,去获取这个就绪的连接进行读写操作。

  • 类似与非阻塞,只不过轮询不是由用户线程去执行,而是由内核去轮询,内核监听程序监听到数据准备好后,调用内核函数复制数据到用户态
  • 下图中select这个系统调用,充当代理类的角色,不断轮询注册到它这里的所有需要IO的文件描述符,有结果时,把结果告诉被代理的recvfrom函数,它本尊再亲自出马去拿数据
  • IO多路复用至少有两次系统调用,如果只有一个代理对象,性能上是不如前面的IO模型的,但是由于它可以同时监听很多套接字,所以性能比前两者高

select/poll

select 实现多路复用的方式是,将已连接的 Socket 都放到一个文件描述符集合,然后调用 select 函数将文件描述符集合拷贝到内核里,让内核来检查是否有网络事件产生,检查的方式很粗暴,就是通过遍历文件描述符集合的方式,当检查到有事件产生后,将此 Socket 标记为可读或可写, 接着再把整个文件描述符集合拷贝回用户态里,然后用户态还需要再通过遍历的方法找到可读或可写的 Socket,然后再对其处理。

所以,对于 select 这种方式,需要进行 2 次「遍历」文件描述符集合,一次是在内核态里,一个次是在用户态里 ,而且还会发生 2 次「拷贝」文件描述符集合,先从用户空间传入内核空间,由内核修改后,再传出到用户空间中。

select 使用固定长度的 BitsMap,表示文件描述符集合,而且所支持的文件描述符的个数是有限制的,在 Linux 系统中,由内核中的 FD_SETSIZE 限制, 默认最大值为 1024,只能监听 0~1023 的文件描述符。

poll 不再用 BitsMap 来存储所关注的文件描述符,取而代之用动态数组,以链表形式来组织,突破了 select 的文件描述符个数限制,当然还会受到系统文件描述符限制。

但是 poll 和 select 并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都是使用「线性结构」存储进程关注的 Socket 集合,因此都需要遍历文件描述符集合来找到可读或可写的 Socket,时间复杂度为 O(n),而且也需要在用户态与内核态之间拷贝文件描述符集合,这种方式随着并发数上来,性能的损耗会呈指数级增长。

epoll

epoll 通过两个方面,很好解决了 select/poll 的问题。

第一点,epoll 在内核里使用红黑树来跟踪进程所有待检测的文件描述字,把需要监控的 socket 通过 epoll_ctl() 函数加入内核中的红黑树里,红黑树是个高效的数据结构,增删查一般时间复杂度是 O(logn),通过对这棵黑红树进行操作,这样就不需要像 select/poll 每次操作时都传入整个 socket 集合,只需要传入一个待检测的 socket,减少了内核和用户空间大量的数据拷贝和内存分配。

第二点, epoll 使用事件驱动的机制,内核里维护了一个链表来记录就绪事件,当某个 socket 有事件发生时,通过回调函数内核会将其加入到这个就绪事件列表中,当用户调用 epoll_wait() 函数时,只会返回有事件发生的文件描述符的个数,不需要像 select/poll 那样轮询扫描整个 socket 集合,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效率。

从下图你可以看到 epoll 相关的接口作用:

epoll 的方式即使监听的 Socket 数量越多的时候,效率不会大幅度降低,能够同时监听的 Socket 的数目也非常的多了,上限就为系统定义的进程打开的最大文件描述符个数。因而,epoll 被称为解决 C10K 问题(单机同时处理 1 万个请求的问题)的利器。

epoll 支持两种事件触发模式,分别是边缘触发(edge-triggered,ET)和水平触发(level-triggered,LT)。

这两个术语还挺抽象的,其实它们的区别还是很好理解的。

  • 使用边缘触发模式时,当被监控的 Socket 描述符上有可读事件发生时,服务器端只会从 epoll_wait 中苏醒一次,即使进程没有调用 read 函数从内核读取数据,也依然只苏醒一次,因此我们程序要保证一次性将内核缓冲区的数据读取完;
  • 使用水平触发模式时,当被监控的 Socket 上有可读事件发生时,服务器端不断地从 epoll_wait 中苏醒,直到内核缓冲区数据被 read 函数读完才结束,目的是告诉我们有数据需要读取;

举个例子,你的快递被放到了一个快递箱里,如果快递箱只会通过短信通知你一次,即使你一直没有去取,它也不会再发送第二条短信提醒你,这个方式就是边缘触发;如果快递箱发现你的快递没有被取出,它就会不停地发短信通知你,直到你取出了快递,它才消停,这个就是水平触发的方式。

这就是两者的区别,水平触发的意思是只要满足事件的条件,比如内核中有数据需要读,就一直不断地把这个事件传递给用户;而边缘触发的意思是只有第一次满足条件的时候才触发,之后就不会再传递同样的事件了。

如果使用水平触发模式,当内核通知文件描述符可读写时,接下来还可以继续去检测它的状态,看它是否依然可读或可写。所以在收到通知后,没必要一次执行尽可能多的读写操作。

如果使用边缘触发模式,I/O 事件发生时只会通知一次,而且我们不知道到底能读写多少数据,所以在收到通知后应尽可能地读写数据,以免错失读写的机会。因此,我们会循环从文件描述符读写数据,那么如果文件描述符是阻塞的,没有数据可读写时,进程会阻塞在读写函数那里,程序就没办法继续往下执行。所以,边缘触发模式一般和非阻塞 I/O 搭配使用,程序会一直执行 I/O 操作,直到系统调用(如 read 和 write)返回错误,错误类型为 EAGAIN 或 EWOULDBLOCK

一般来说,边缘触发的效率比水平触发的效率要高,因为边缘触发可以减少 epoll_wait 的系统调用次数,系统调用也是有一定的开销的的,毕竟也存在上下文的切换。

总结

最基础的 TCP 的 Socket 编程,它是阻塞 I/O 模型,基本上只能一对一通信,那为了服务更多的客户端,我们需要改进网络 I/O 模型。

比较传统的方式是使用多进程/线程模型,每来一个客户端连接,就分配一个进程/线程,然后后续的读写都在对应的进程/线程,这种方式处理 100 个客户端没问题,但是当客户端增大到 10000 个时,10000 个进程/线程的调度、上下文切换以及它们占用的内存,都会成为瓶颈。

为了解决上面这个问题,就出现了 I/O 的多路复用,可以只在一个进程里处理多个文件的 I/O,Linux 下有三种提供 I/O 多路复用的 API,分别是: select、poll、epoll。

select 和 poll 并没有本质区别,它们内部都是使用「线性结构」来存储进程关注的 Socket 集合。

在使用的时候,首先需要把关注的 Socket 集合通过 select/poll 系统调用从用户态拷贝到内核态,然后由内核检测事件,当有网络事件产生时,内核需要遍历进程关注 Socket 集合,找到对应的 Socket,并设置其状态为可读/可写,然后把整个 Socket 集合从内核态拷贝到用户态,用户态还要继续遍历整个 Socket 集合找到可读/可写的 Socket,然后对其处理。

很明显发现,select 和 poll 的缺陷在于,当客户端越多,也就是 Socket 集合越大,Socket 集合的遍历和拷贝会带来很大的开销,因此也很难应对 C10K。

epoll 是解决 C10K 问题的利器,通过两个方面解决了 select/poll 的问题。

  • epoll 在内核里使用「红黑树」来关注进程所有待检测的 Socket,红黑树是个高效的数据结构,增删查一般时间复杂度是 O(logn),通过对这棵黑红树的管理,不需要像 select/poll 在每次操作时都传入整个 Socket 集合,减少了内核和用户空间大量的数据拷贝和内存分配。
  • epoll 使用事件驱动的机制,内核里维护了一个「链表」来记录就绪事件,只将有事件发生的 Socket 集合传递给应用程序,不需要像 select/poll 那样轮询扫描整个集合(包含有和无事件的 Socket ),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效率。

而且,epoll 支持边缘触发和水平触发的方式,而 select/poll 只支持水平触发,一般而言,边缘触发的方式会比水平触发的效率高。